Logo
澳門福州三山(十邑)同鄉會

门六十万人口中,大约有二万是近廿数多年来自福建的移民,而来自福州十邑县(市)区大约有三万之数。他们和澳门本地人一起,为澳门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其实澳门的许多原住民中,有不少祖籍是福建的。只因为年代久远,这种省籍关系已经渐渐淡化淹没了。
      福州人迁移澳门,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当时,福建的商贾渔民,漂洋过海,行商捕鱼,足迹已经涉及澳门。
      澳门两座古老的寺庙,就是福建人兴建的。其一是五百多年历史的“妈祖阁”;另一座则是俗称“观音堂”的普济禅院。福建人与澳门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早期来澳门的福建人,已经逐渐融入了这个社会。
      六十年代后期,由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排华和战乱,许多华侨被迫徒往他乡,有一些人来到澳门定居,其中就有不少福州人,特别是缅甸、印尼和柬埔寨的华侨。
      踏入八十年代,随着祖国对外开放,许多福州人移居澳门,在澳门中区的三盏灯,是福州十邑人聚居的地方,福州三山同乡会就在这里设址办公,联络乡亲。
      从东南亚国家来到澳门定居的福州籍华侨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旅居地时就办厂经商。现在他们把资金带到澳门,在这里开创基业。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驾轻就熟,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澳门经济中颇有份量的一股力量。
      而来自大陆的新移民,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投身建筑、制衣、电子、丝花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澳门近二十多年来加工业的发达和经济的多元化,有着这些较为廉价的劳动力的一份功劳。
      而在澳门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行列中,也不乏福州来的新移民。街头巷尾许多摆生果摊、卖面包、炸油条的、以及理发店,有不少也是福州人开的。
      一般来说,福州新移民多从事比较繁重的劳动,工作时间也较长。他们多数能克勤克俭,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善生活,而部分人经过艰苦奋斗,也已经致富发达,能够供楼置业。
      福州的新移民中,颇有一部分人,从小商小贩跻身工商业者行列。他们头脑灵活,善于经商,成就颇佳。据2008年不完全统计,来澳门的福州人中,有人成为房地产商;开办针织厂、工艺品厂的有十二间;商店、洋行、理发店、饮食店廿五间;开办自行车行两间。
      另外一些福州人,则以拥有文化和技术见长,他们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默默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技术。
      年青的福州新移民,很快就和本地居民打成一片,从语言和生活习惯,已经很难分出彼此了,那些“乡音未改鬓毛衰”的福州移民,他们的子女已经融入澳门社会,不留足迹地加入了澳门年轻一代的行列。所有澳门居民,不分新老,不分省籍,都为澳门的繁荣和安定作出自己的贡献。
      澳门福州三山(十邑)同乡会于1973年成立,会址先在澳门镜湖马路,现在三盏灯6号添运大厦二楼B座。该会宗旨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搞好同享福利工作,促进同乡团结互助。现在会员1500余人。第一、二、三届理事长:刘振中;监事长:陈锦官;1984年起会长为吴林;理事长孙仁坤。该会与福建省、福州市驻澳门机构关系比较密切,凡重大活动,均请他们出席。近二十多年来,该会发扬爱国爱乡、爱乡爱亲、爱澳门的精神,努力开展会务,在关心会员福利,乡亲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同时,加强了与家乡政府及有关部门、团体的联系,增进了与各国、各地区同乡社团的了解和乡谊,为澳门的稳定发展、经济繁荣,贡献了力量。该会比较注意培养年青会员,对祖国家乡的感情,促进他们对祖国家乡的了解、关心,密切与家乡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长期以来,在会所摆放着《福建侨报》、《涌泉乡音》、《闽海》等家乡报。自1976年起,多次在重大节日组织龙灯队表演,把家乡优美的民间传统艺术介绍给澳门本地市民,受到电视台、报纸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引起很大反响,对活跃和丰富当地文化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澳门回归祖国的日子里,同乡会的乡亲表现的十分活跃,也使澳门社会对福州籍人士有了深刻的认识。该会一些福州籍同乡在政府机关任职,也有同乡当过市政议员。
      2011年8月30日澳门福州十邑青年联合会会长陈信光、理事长郑学礼、监事长王唐庆率领的澳门福州十邑青年代表团一行17人到访福州,受到了福州市侨办、侨联的热情欢迎和接待。澳门福州十邑青年代表团此行旨在联络乡谊,加强与家乡侨联组织的联系,并邀请福州市侨办、侨联参加将于12月举办的澳门福州十邑青年联合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理监事会就职典礼及庆祝澳门回归活动。浓浓的乡音使来访的澳门年青一代倍感亲切,他们表示要把家乡人民的关怀和侨务组织的温暖带回给澳门福州乡亲,促进乡情永续。


文章搜索:


© Copyright Of 2013 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 版權所有。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 WellSoft Design.